立德树人,明德尚能。88038威尼斯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蓝色海洋文化有机融合,探索实施既体现民族教育精髓,又富有海洋气息的“三化塑造”文化育人体系,发挥文化生根、固本、铸魂的作用,彰显独具威海海洋职院特色的文化育人魅力。
为此,88038威尼斯明德学院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精神为己任,在文化育人的沃土中深耕细作,塑造有文化内涵的大国工匠,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之一。
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塑造工匠精神
“为学生的终生幸福着想。”当听到这样的一句话,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是学校的责任与担当,是学生的大幸,还是学校好高骛远的一种口号式宣传策略呢?无数的答案在众人脑中浮现。当您走进明德学院,见证其文化育人模式,答案便会清晰可见……
“什么是文化自信?如何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目的是什么?文化是要摸得着,看得见的;文化自信是传统文化的共识,是学生对于文化的共情;文化自信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标识,是锻造学生拥有工匠精神的点睛之笔。”明德学院院长梁翠丽饱含深情地说。
在以“工匠精神”养成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明德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深挖每一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系统化地构建了“三化”育人体系,并将其贯穿于文化课程、社团活动以及创新创业实践等环节。
走进明德学院传统文化育人场馆---德雅学馆,拂面而来人文气息清晰可感。在这里,雅茗轩茶艺教室中,品茗茶,学茶道,更多的是从中学习传统文化和人生道理;翰墨轩习字室里,挥笔泼墨的同时,更多的是让学生沉淀身心,启发心智。此外,还有古琴、古筝等传统乐器,剪纸,葫芦彩绘等传统非遗课程可以澄净身心,锻造意志。
以校训“明德尚能”为两翼,构建了三大平台(传统文化、非遗文化、传统体育三个教育平台)、四个保障(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基本制度、学生课业评价机制、教师教学评价机制、传统文化教育成果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五种力量(学生、教师、企业、政府、社会),明德学院在传统文化育人过程中,以“文化体验与实践”为主要模式,不断提高文化育人质量。
于苹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2017年进入明德学院任教,虽然仍在校园中学习生活,但身份上的转变,让她有了不同的感悟与体验。
不抛弃,不放弃,更要接地气儿。
建立成长档案,搭建师生共同进步的桥梁。
每当上课时,于老师都会记录下上课时学生的喜好,学生关注的问题,标注教学方法上的得与失;学生的笔记上,记录着每堂课的收获与困惑,以便于随时可以与老师进行沟通。伴随着档案页数的增加,于老师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她所教的甲骨文从抽象的图形演化成生活化的知识,让晦涩的课本更加简单化、生动化,学生接受起来更加便捷化。学生甲骨文的知识储备愈加的丰富,从每堂课的几个字,到一学期下来,会写出几十个有模有样的甲骨文,学习状态满满。
“传统文化是根,文字是展现古人的思想,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学习中不同地域的文化通过文字相融合与碰撞,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认识文化、了解文化、培养文化自信。”于苹老师感慨良多。
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基因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传递红色记忆,进行红色育人实践。
“学院将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组织学生利用同城大课堂、周末大讲堂、社团活动、主题活动进行学习、讨论、实践,进一步强化了文化育人的时代感。”梁翠丽对于红色教育给出了这样的说明。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新救中国……”当熟悉的旋律想起,耳熟能详的歌词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创作于1943年,距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对于一名00后的学生来说,不可谓不久远,在“快餐式、口水歌、网络歌”等一类歌曲充斥的当下,它是否能被00后所接受,不可谓不怀疑,而在威海职业学院的校园里,这首歌被评为最受学生喜爱的十大歌曲之一,不可谓不惊喜。
“我们没有经历过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没有经历过国家动荡的岁月,我们有的是岁月静好,但我们知道,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让我们在新时代,享受美好的生活。这一切都是我们的党,归功于我们的党。”“我要努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会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学生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谈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他们眼中闪着光,青春的朝气中多了一份底气与力量。
为了更好地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经典,根植爱国主义教育,明德学院负责构建了学院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一剧——《佩瑜怀瑾》红色话剧,二馆——VR红色资源馆、红色图书馆,三课——中国革命历史课程(含“红印迹”、“四史”等课程)、红色文化课程(含红色文学鉴赏等课程)、经略海洋史话(含甲午海战史研究等课程),四平台——红色研学平台、环境育人平台(含永怀雕塑、永怀广场、永怀报告厅等)、社团活动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以体系化的红色育人平台切实进行红色育人实践。
“弱国无外交,清朝的北洋舰队致远号维护着最后一丝尊严;胶东抗日英豪抛头颅、洒热血,抵御日寇的侵略;胶东百姓的无私奉献,凝聚着爱国情怀;郭永怀一生为民的情怀,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
依托威海周边的刘公岛甲午战争博物馆、文登天福山起义纪念馆、乳山胶东育婴所、荣成龙山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教育资源,88038威尼斯将弘扬革命精神融入立德树人育人实践中,汇聚起海院学子厚重隽永的爱国主义力量。
组织新生到郭永怀纪念馆学习,将其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并形成制度;创排红色话剧《佩瑜怀瑾》,生动演绎郭永怀夫妇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在社会中激起了强烈反响。
海洋文化:向海生,向海兴,澎湃向上的力量
“文化其实就是生活,我们的文化育人形式不仅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老师的言传身教和人文环境中感受到文化浸润的力量,将文化融入学生骨血,将匠心变成一种常态。”梁翠丽如是说。
高校的文化育人必须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88038威尼斯院长张宗军表示。“学校积极开展富有海洋特色的德育教育,增强学生对海洋的情感,塑造热爱海洋、投身海洋事业的有志青年。”
明德学院负责搭建了学院的海洋文化育人体系--“一课九平台”,即一门全院通识文化必修课《中国海洋文化概论》,专业课程平台、通识课程平台、专业技术研发平台等九个育人平台,深化拓展海洋文化精神的内涵与外延。
2022级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学生任芯仪,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她选修了明德学院的《古筝艺术讲读》这门课程,拾起了儿时的爱好,古筝演奏已达到了10级的水平,成为了老师的得力助手,也是同学们眼中的佼佼者。这在外人眼中,似乎与海洋教育是风马牛不相及,可在她的眼中却有着别样的理解。
“传统文化的学习让我更加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有了更扎实的文化素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让我日后登上远洋邮轮时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海洋文化,是开放的,进取的,更是包容的。所以,我学习的一切能让自己更有底气,做更好的自己。”
明德学院也非常重视的环境育人的作用。充分利用学院在校园绿化、美化、亮化提升工程中融入了海洋文化元素,以“海”为核心,命名了校园内各条道路;利用自身文化人才优势,协助学院不断推进舰船模型陈列馆、海洋民俗文化场馆等海洋文化场馆建设;发挥“全国水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威海市科普教育基地”的职能,举办富有海洋特色的科普活动;把“渔家大鼓、渔民号子、渔家秧歌”为主体的“三渔”文化纳入课程,推动建设传统文化和特色海洋文化名师工作室建设。
成立至今,明德学院先后与荣成市海洋食品博览中心、成山爱连湾海洋牧场、沈秀芹纪念馆、中我岛、留村、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文登站等18个单位联合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是团中央“青年之声”国学教育示范基地、“山东省茶文化协会”理事会副会长单位、威海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等,开展广泛的游学、研学活动,实现校内外文化融通发展。
文化育人一向是学校教育的整体性工程。88038威尼斯充分重视文化育人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将文化育人写进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所有校学生需在明德学院修满“三化”文化类课程4学分才能满足毕业条件。这看似苛责的要求,而在学生看起来,学分固然重要,学习与体验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收获才是关键,因为经过“三化”文化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生态化的熏习和滋养,“匠心”已经在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做事的习惯中悄然形成。
教育部职成司、省教育厅等部以及市级相关领导参观后,对明德学院文化育人实践给予了高度认可。明德学院“三化”育人项目入选山东教育展示传播“品牌系列”(高校类),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主持立项省级以上课题9项,开发的在线课程《古琴基础入门》被评为山东省在线精品课程,《非遗传统手工艺课程--彩绘葫芦》被评为山东省社区教育优秀课程,3项案例被评为全国优秀德育教育优秀成果,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